当前位置
主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 政协委员建议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5-02-08 07:21:57

  (二)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与水平。一是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入合作,完善★“科研+产业+资本”融合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二是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研发投入,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助推创新成果优化完善和迭代升级。三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考核引导,将重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的★★,可以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

  市科技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国有企业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级,支持国有企业布局关键技术攻关★★★,增强核心竞争力,优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进一步推动国企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国有资本加强科技招商力度★★。

  (一)突出重点方向,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一是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领导,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加大对国有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支持力度★,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衔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二是科学定位招引方向。以★★“建链”为基础,聚焦“强链”★★“补链”,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与差异化,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大力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着力提高签约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融入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谋划★★★,聚焦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在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主业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对企业主责主业实施更加动态的管理★★★。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关注投资孵化新产业,鼓励国有企业采取混改、跟投★★★、并购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先小步试验★★,最终通过时间积累★★、市场验证★,进而完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

  (二)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根据青岛2021年统计公报显示★★,青岛2021年科学技术支出5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3.24%★★。对比来看,深圳2021年安排科技研发资金378.76亿元★,占一半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29%。苏州2021年全市科技支出235★★.1亿元★★,占一半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9★★.1%。以规上工业企业整体研发能力为例,截至2021年年底,青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17家。其中★★,2020年青岛拥有政府批设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有761家,仅占18.9%★★,加上2021年10月公布的1009家首批规上企业研发中心,共计1770家,占44%。

  (四)营造良好生态,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协作模式。一是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加强与央企、省属企业之间沟通对接,探索建立资源信息共建或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省属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二是建立国资国企项目招引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项目发现机制,向早期前端布局★★,投早、投小、投硬核、投长期,逐步产生集聚效应。三是探索建立有效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机制★★★,筹划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探索风险补偿、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多样化的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对国有企业拟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四是鼓励国有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方等机构合作,通过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PPP基金等,有效对接资产端与资金端,以“产业导入+项目导入”为切入口★,实现“资本+产业链★★”模式全覆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市委金融办进一步推进创投风投中心建设★,鼓励国有资本通过私募基金等方式推进企业发展,通过开展座谈、政策宣讲培训等方式,推动青岛市REITs项目尽快落地,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水源”。文/顾青青

  近年来★★★,青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调研发现,青岛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仍有较大差距★。★”青岛市政协经济界别二组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目前★★,青岛新兴产业产值不高★★★、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新兴产业聚集不够★,引领作用待增强等问题,抑制了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提到,国有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近日★★,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强调坚决破除旧机制、相对落后的产能和供应体系,引领前沿技术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无论是从创新角度,还是从战略安全与产业控制角度,都要求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投资布局力度,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基于此,根据我市实际,建议:

  (三)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国有企业人才创新激励。一是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围绕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资本链“四链合一”★★★,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短缺问题。二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适用于优秀企业领导者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与授权的机制。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树立创新创业行业示范,引导同行业企业对标学习★★。三是完善产业型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将激励资源向承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任务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倾斜★,灵活运用股权激励、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激发个人或团队创新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优势。

  (一)新兴产业产值不高。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4.5%★;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9.5%★,但对比上海、苏州、无锡,差距仍然不小,2022年上海★★、苏州、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则分别达43%★★、54%、40%★★★。

  青岛市政协经济界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国有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支持力度,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加大创新投入,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同时★,建议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产业型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激发个人或团队创新积极性。通过科学定位招引方向,聚焦“强链”“补链★★★”,提高签约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融入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谋划,聚焦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在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主业的基础上,投资孵化新产业★★。

  据悉,青岛市政协经济界的提案,受到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委金融办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动市直企业更好匹配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更大力度加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青岛市国资委出台了《关于推动市直国有投资公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布局优化★★,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青岛市政协经济界通过组织界别委员实地考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进行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基于对调研结果的专业分析,从多维度发力★★,为新兴产业崛起注入新活力★。

  (三)新兴产业聚集不够。青岛提出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目前仅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10条新兴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虽然通过招引和培育,吸收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但这些企业尚未充分发挥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

  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从中央到地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成为关键任务。当前★,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产值不高、研发投入不足★★★、产业聚集不够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市政协经济界别二组发挥界别特色,着眼于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提出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案,为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出“药方”★,助力青岛在新兴产业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市国资委印发《关于支持市属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市属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发费用有关考核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市直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及考核机制,搭建市场化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市属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联系方式

电话:0351-7658126

传真:0351-7658133

邮箱:admin@antaiholding.com

地址:太原市平阳路126号